重庆高校领导谈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

2024-05-05 admin 128

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 整合激发科研活力

 董洪川.jpg

董洪川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

高校科学研究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科研机构常常出现多而不强,科研平台活力不足的弊端。如何破题前行?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致力于推动学校平台建设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加强科研机构的培育布局、重点攻关任务、学科内部的统筹整合,深入实施学校“高水平应用研究平台建设行动”,提升学校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整合学校科研机构,推动研究转型。以学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整合学校加拿大研究中心、以色列研究中心、重庆国际战略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院等1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院,打造并建设成为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支持学校语言脑科学研究中心等1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成果转化、决策咨询与协同创新。

强化科研主体责任,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科研协同发展及成果转化。学校制定《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机构建设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与行业协作优势,支持学院加强与校内科研机构开展有组织科研协作,鼓励学院与校内科研机构之间围绕国家及重庆市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协同创新与合作攻关。 鼓励学院与校外科研主体广泛开展合作,形成科研教学互促互融的发展生态。

完善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制度,发挥激励经费的科研推动效应。学校依据《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科研机构建设管理办法》向科研机构拨付稳定经费,做好科研保障。制定横向课题管理办法,激励各科研机构吸引行业企业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为科研机构提供经费,同时学校将科研项目合作列入校地合作处与社会各行业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促进社会资金的科研投入与效用,推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

3年,学校科研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46项,获批教育部、省级科研项目123项,争取横向项目60项,项目资金652.5万元。共上报重大资政报告100余篇,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用30余次。

统筹“三位一体” 培育“商工融合”高素质人才

 温涛.jpg

温涛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以更大的贡献、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一所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基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突出三个聚焦,加快变革教育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着力培养具备“商工融合、文理交叉”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聚焦机制建设,夯实教育科研“硬支撑”。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开展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育科研项目培育,组织专家论证严把项目质量关;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近5年,学校共计新增承担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42项,其中重点项目58项,一般项目84项,立项数位居市属高校前列。

聚焦教学改革,构建成果转化“强磁场”。出台《重庆工商大学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进线上教学资源库、进实践教学环节的“五进”工作,并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推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近5年,获批承担教育部、重庆市人才培养改革项目10项,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8项,市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研究项目5项,设立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80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奖12项,发挥良好示范辐射作用。

聚焦资源优势,提升服务教育决策影响力。学校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把服务教育决策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加大新型教育智库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有组织咨政研究。学校组建的“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连续八年获评中宣部“舆情信息工作优秀单位”;2项涉及教育的资政成果获得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一等奖;高质量完成多项上级下达的重大研究任务,其中完成的“重庆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础研究”,为起草教育强市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持。

坚持“三真”守本色 提质增效亮“四度”

 孟小军.jpg

孟小军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直接体现学校办学水平,是实现学校长远奋斗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重庆师范大学积极革新教学模式,注重围绕“找真问题、做真科研、出真成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教研能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提升办学实力奠定基础。

拓深度,加强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实践。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断强化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口传心授。面向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设立一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学生科研项目,并适当增加科研项目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钻研探索。

增厚度,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突出能力。学校科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强教育实践与政策研究,不断提升教师教研服务决策水平;面向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做大做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特殊教育和智慧教育等特色领域。依托基础教育研究院,学校每年设立校级专项课题,支持学校相关教师与附属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开展联合课题研究,推动教育研究在基础教育方面持续走深走实,形成了“深入一线、扎根基层”的教育科研路径。

提高度,打造标志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群。学校瞄准国家和省部级层面的重大重点项目,在项目申报过程实施全程精细化管理,提早开展选题征集、策划、论证,多轮专家辅导把关、仔细打磨修改,确保选题与申报书质量。近5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中教育类课题数量占比明显提升,教育科研项目占纵向课题立项总数的43%。

加力度,促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生效。学校借助强大的教师科研能力,深化与重庆高新区、沙坪坝、梁平、城口、巫溪等区县的校地合作,构建了一套具有重师特色的多学科、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区域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与实践,与当地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近年来,学校主动承担重庆教育领域横向课题121余项,课题经费612.5余万元。

抓住关键点 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

 聂强.jpg

聂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对于高校而言,以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既是责任更是使命。学校聚焦新形势下国家地方发展“他需求”和学校内涵发展“自供给”,开展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抓住“关键点”,破解教学科研“两张皮”问题,为学校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是解“难点”,深化科研“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靶向性”支持成果、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自主开发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优化科研服务、规范科研行为、激发科研活力。

二是攻“堵点”,多措并举培育科研创新生态。组建“大联盟”孵化“大项目”,构建“大平台”开展“强”育人,助推形成科教协同育人格局。如学校坚持以重电大讲堂为载体,构建起“学科专业+共识技术+职业教育”等系列讲座学术活动,将真实案例带入校园,厚植科教协同沃土。

三是击“痛点”,一体化构建科研考核激励机制。在整体发展目标的牵引下,学校构建“学校—学院—教师”一体化的科研激励体系,不同层面分类别设置不同科研考核体系,改变传统“以刊定文”“数量叠加”等做法。

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科研赋能。近年来,学校的一系列教育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有效支撑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3项、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重点课题31项;为市政府等提供决策咨询45项;“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等37项成果支撑教育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重庆市教育科研奖6项,在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0部。

面对职教发展新格局,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将坚守重电使命与愿景,继续深耕教育科研,以研促改,奋力书写,为重庆市职教发展职业教育贡献重电力量。

强化“四个建设” 推动教育科研提质增效

 李明海.jpg

李明海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校长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围绕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目标,不断夯实“三大工程”,提档升级“六大计划”,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育人”服务地方教育发展

强化平台建设,在教育科研上做出新文章。学校以教育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形成“大学+研究院+实训基地”的产学研立体发展格局。学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注资成立重庆现代数字经济研究院,开展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一区四中心”建设,学校与腾讯云,华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布局,助推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

强化团队建设,在协同攻关上体现新水平,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重点打造“青枝科研人才计划”,培养40名中青年科研骨干。从重点大学引进“银发专家”“假日专家”“候鸟专家”共30余人,以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培育重大项目,带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强化能力建设,在教科服务上迈上新台阶。协同打造高水平、深层次、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三江大讲堂”,形成区域学术品牌;邀请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人、成果鉴定专家和评审20余名专家专题授课。《西部农村教师在地化成长的数字赋能机制研究》课题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项目,标志着教育科研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强化智库建设,在资政力度上增添新动能。以教育研究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纽带,以博士人才为引领,在智能教育、数字化发展、农业农村等方向开展前沿课题和项目研究,与合川乡镇协同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乡村振兴“创新基地”“创富学堂”“创业驿站”“创享田院”“创造空间”形成高端智库。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博士+科研+创新”,为推动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与服务体系,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升服务教育、社会能力,创建重庆一流、中国西部前列的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来源:重庆日报,2024-04-28


023-63859029 | 023-63862385